【他山之石】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北京市昌平区垃圾分类管理用上“黑科技”

来源: 柳州市生活垃圾分类  |   发布日期: 2023-10-09 14:25   

继人民日报《“一网统管”赋能垃圾分类》报道北京市垃圾分类标杆项目——门头沟区项目之后,位于昌平区的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最近得到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专题报道。

针对昌平区打造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的“昌平模式”等目标要求,通过联运环境搭建“昌平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垃圾分类“四化”,高效实现了智能化应用与管理水平,为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基础。

为让垃圾分类搭上智能化快车,从2022年起,昌平区启动了“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掌握全区分类现状,实现了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一起来看本期《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

戳视频观看👇

在昌平区城南街道的砂石厂社区,垃圾分类普法监督员刘志兰准备上岗值守。

“值守打卡”,是昌平区2022年引入5G、物联网技术后,建立“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一体化管控平台中的一项功能,全区每个社区的桶站值守人员信息,都被录入到了系统里。

通过“值守打卡”,全区有效建立了桶站值守人员岗位台账,做到了底数清,值守情况一目了然。

徐娟娟是昌平区南邵镇长滩庭苑社区的居委会成员。每天进行桶站巡查,是她的主要工作之一。

“社区巡查”,是精细化管理平台中的一项功能,主要包括:桶站是否有人值守、垃圾桶分类是否准确、垃圾满冒或积存情况、垃圾桶是否脏污、垃圾桶标识是否正确清晰等七项内容。

小区的每个桶站,都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平台实时定位,而社区在平台上反馈的桶站情况,街道每天都会在后台进行监看。

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昌平区实现垃圾桶站每日巡查,明确社区对物业等责任主体的监管责任,打通了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邹海光是昌平区的垃圾分类检查员,他收到了精细化管理平台派发的检查单。

邹海光执行的检查任务,也是精细化管理平台中的一项功能——“督导考核”。检查员会根据派单里提供的地址,到实地检查。

“督导考核”项目,主要检查餐饮企业的五类垃圾清运合同、用餐区垃圾桶设置情况、后厨垃圾分类是否标准,以及是否配有油水分离器等项目。

“任务分配→实地检查→案件审核→问题派发→整改反馈”,信息化闭环管理模式,让监督考核做到了“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存档”。

昌平区创建的智慧监管平台,将全区桶站、值守人员、巡查人员的管理纳入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准确录入、垃圾治理全程监管,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真正做到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