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匠心筑梦新时代 粉笔无言写工魂

来源: 柳州市总工会  |   发布日期: 2025-08-14 14:55    |  作者: 温正浩

母校的铃声依旧清脆悦耳,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唤醒了我青春的记忆。在这方梦想与奋斗交织的校园里,林玉华老师宛如一道独特的风景,带给无数学子温暖的力量。她不仅是我初中时期的政治启蒙老师,如今还与我成为了并肩作战的同事。我们同根同源,最终都深深扎根在这片滋养我们成长的土地上,用手中的粉笔,书写着对母校的款款深情。

初中时,林玉华老师的政治课是我们翘首以盼的时刻。她上课时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如高明的指挥家一般,将课本与时政编织成引人入胜的乐章。那时网络尚不发达,她便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记得她讲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拿出一沓资料——泛黄的《柳州日报》剪报,记录着柳工机械厂早期的艰辛。崭新的彩页图片,展示着精准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有她从电视新闻里记下的笔记——关于国家科技创新的突破。她让我们分组讨论,引导我们探寻推动变化的核心力量。那些抽象的概念,在对比、追问与思想碰撞中,变得鲜活可感,带着时代的温度烙印在我们心里。

命运的乐章总是充满了奇妙的回响。多年后,当我完成学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循着林老师的足迹回到母校,拿起粉笔,成为她的同行者。身份的转变,让我得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学习这位引路人,也更深切地触摸到“匠心”二字的千钧之重。

五十多岁的林老师,干劲儿不熄,常令我们年轻人自叹弗如。多少个夜晚,我结束晚自习时,总能看到她窗口透出的柔和而执着的灯光。那盏“长明灯”,像暗夜海上的灯塔,无言地诉说着坚守。我见过她案头那本翻得“饱经沧桑”的教材,页角卷曲发毛,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挤满了不同颜色、不同时期的批注——蓝黑墨水是初次思考,红笔是重点修订,铅笔则是新的灵感火花。那是她与知识反复对话、与认知规律持续较量的战场痕迹。每一处增删,每一个符号,都是“匠心”的具象化。

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她对柳州市第十五中学那份刻骨铭心的深情。一次组内会上,这份深情毫无预兆却无比真切地汹涌而出。

那是个秋日午后,全组老师围坐交流,气氛融洽。林老师一如往常慷慨发言。当忆起在柳州市第十五中学的峥嵘岁月时,她的声音却颤抖起来。只见她猛地仰起头,似要阻止奔涌的情绪,但两行滚烫的泪水还是挣脱束缚,沿着眼角的岁月纹路,无声又迅疾地滑落。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攥住,震惊得难以呼吸。平日里这位干练坚韧、不知疲倦的领路人,此刻竟像个孩子般落下了眼泪。那泪水砸在纸上,也重重砸进我心里。就在这一瞬间,我恍然明白:她为何能在讲台坚守三十余年,为何能含辛茹苦而无怨无悔,为何能将身心毫无保留地交付于这片土地。

那无声滑落的泪水,是生命根系深扎土地的印记,是灵魂与柳州血脉相连的见证。林玉华老师对十五中的情感,早已超越职业的范畴,融入骨血,化作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她热忱、信念与灵魂的归宿。这泪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深刻地诠释一位人民教师的赤诚与信仰。

一支粉笔,写尽三十春秋;两袖清风,不忘教育初心。林玉华老师,这位扎根于十五中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用大半生光阴在母校的黑板上默默耕耘,书写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对脚下土地、对莘莘学子的无限忠诚。她以三尺讲台为锚点,将个体命运与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时代浪潮紧紧相连。

正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时,回望波澜壮阔工运长河,我们更清晰认识到,中国这座巍峨大厦,正是由千千万万像林老师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筑就。他们在车间、田野、校园,以“匠心”雕琢技艺,以“工魂”奉献青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无声而坚韧地践行着“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时代使命。

讲台之上,灯火长明。林玉华老师并不高大却无比挺拔的身影,是这温暖灯火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这束光芒,驱散了我少年时代的迷茫,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它指引我作出人生关键的选择,坚守自己的本心;在我初为人师、步履蹒跚时,它又给予我无私的扶持、温暖的鼓励和前行的勇气。这束光,是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以最朴素的笔触,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倾尽心血绘就的赤诚印记。它超越了课堂的边界,照亮后来者的漫漫长路,更以其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身处平凡岗位的人立足本职,心怀家国,精进不休,以萤火之光汇聚璀璨星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力量,源自初心,归于使命,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永续传承。

(单位:柳州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