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薪火相传助成长—— 读《人民工匠许振超》有感

来源: 柳州市总工会  |   发布日期: 2025-08-14 13:15    |  作者: 冯杏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千万职工共读《人民工匠许振超》时,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点助益和启发,那将形成浩瀚的知识力量。

在国企书院,我被这个熟悉的名字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籍,衬页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黑体字,让我禁不住停下视线。

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作出的重要论述中提到: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让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

这,应该就是工会成立书院,希望职工多读书、读好书的用心所在了吧。

人民工匠身上的闪光点,有什么是跟普通职工同频共振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一路翻阅书籍。

书中除了序章和附录,还用了十一个章节生动叙述许振超的人生传奇。读书过程中,许振超的师徒传承格外触动我。从他的“一钩准”(集装箱精准定位)、“一钩净”(吊运零洒落)、“无声响操作”(精细化操作),到徒弟王啸的“王啸飞燕”(高速精准作业法)、赵显新的“显新穿针”(微操作技术),这些充满智慧的技术命名背后,不仅是吊装技艺的代际升级,更是“干一行,精一行”工匠精神的血脉延续。

这种传承同样照进我的职业成长轨迹。我的师傅从技校生起步,凭借在岗位上勤学苦练,成为柳钢集团首批技师,多次参加厂级、公司级、市级、区级甚至国家级的技术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而我,作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柳钢集团的体育特招生,电工技术基础几乎为零。从最重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最简单的电气设备元件认识、最基本的工具使用。人民工匠许振超在学习中有着非常明确的一个导向: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回顾以前的学习经历,我发现自己居然跟工匠同频了。

我的师傅,除了为我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外,还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来影响和带动我,让我踏着他的足迹,不断向上,求知若渴。工作20年,我也从行业内的“小白”成长为高级技师。

成为他,超越他。作为高级技师的我,在岗位上也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徒弟,徒弟也一个赛一个的优秀,有的当上技术员,有的走到领导岗位。这是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不断超越的传承。

“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各个行业的技术人才对学问和技巧进行努力钻研,最终才能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书中提到,许振超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时,从未放弃学习。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中,他积极探索新办法、新规律,达到创新创效的目的。许振超如是,他的徒弟王啸、郭磊如是,我们柳钢集团的周磊也如是。周磊的专业和我一样,都是维修电工。2010年他初入职场,面对电气故障手足无措,师傅却轻松化解。此后,他每天提前1个小时到工作岗位,除了学就是做,将10个资料柜的图纸翻到卷边。这样的执着,淬炼出他的真本事,让各类生产设备故障在他面前瓦解。最终,周磊凭借坚毅的学习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担当,为企业和行业做出一系列贡献,最终成长为“全国劳模”。他经历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之路,又在“智”造浪潮中,勇扛先锋旗帜,推动柳钢集团在机器人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在数智时代,智能制造不断涌现,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管理系统将广泛应用于生产流程中。为了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柳钢集团先后设立先进工作室,如“陈毅杰创新工作室”“莫朝兴劳模创新工作室”“周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一个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集中了高技能人才,成为了生产线的“攻关站”,为企业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推动了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将个人能力转化为集体成果。人民工匠许振超的“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而柳州的“郑志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周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相继挂牌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许振超、郑志明、周磊等工匠的匠心,都是一种薪火传承。

以匠心守初心,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书本的形式,走入千万企业,走入社会,激励着千万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创造价值,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工”字力量。

(单位: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