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从记录者到同路人: 一本笔记本里的工运温度

来源: 柳州市总工会  |   发布日期: 2025-08-15 13:10    |  作者: 潘佳言

在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已走过了百年征程。这一百年,是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是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进的壮丽篇章。作为一名工会工作人员,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感受着工运事业的蓬勃脉动。

在工会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五年来,笔记本里的内容不断更新,见证着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翻开这本磨出毛边的本子,密密麻麻的记录里,饱含着工会工作的分量,镌刻着工会组织服务群众的初心。

钢笔水与机油渍

扉页上“竭诚服务职工”的字迹已微微晕染。记得刚进入柳州市城中区总工会工作时,我怀揣着一份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对工会工作的热忱,直到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看见1978年柳工第一台装载机的齿轮残片,看见工业诗歌展区的2020年柳州钢铁集团炉前工写在防烫服里的句子:“钢水温度1560℃,我的体温37.2℃”,我才真正明白:所谓工人阶级,从来不是书本里的宏大叙事,而是机油味、老茧和沉默的坚持。

21秒,是肌肉记忆的觉醒

在工作中,我有幸参与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柳州产业工人大思政课”暨“劳模工匠进企业”宣讲会。这次活动让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一位真正的行业标杆,也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宣讲会上,来自广西柳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装配钳工朱飞,不仅是“杰出柳州工匠”,更是“挖掘机摘帽”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在宣讲会上说:“21秒的纪录,不停地模拟这个动作两万次,让手臂形成肌肉记忆才练出来的。”即使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行业标杆,他还是没有离开生产一线。

我突然理解了朱飞说的“肌肉记忆”,与在博物馆看见的那台用婚戒铣床修复的Z435装载机变速箱相同——在柳州工人的词典里,从来没有“报废”,只有“再试试”。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笔记本里那个雨天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的笔记本里的故事越来越丰富。除了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样成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陆续在商圈、社区设立“工会驿站”。

在柳州市城中区希利苏斯万达站点里,骑手小张说:“以前雨衣裹着订单也会湿透,现在驿站的姜茶能暖到指尖。”他转眼一看,旁边的微波炉旁贴着最新的便利贴,写着“热饭请按3,热汤按5……低头一看手机,驿站交流群里的“城市配送秘籍”又更新了:“解放北路左转道提前50米变道”“五星街奶茶店可临时停车2分钟”。休息五分钟后,他又穿着印着“城中区总工会”反光字样的雨衣再次穿梭在城中的小巷里。

我的笔记本上,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记录,从最初的 “渴望休息场所”“希望有法律帮助”,变成了如今的“活动参与反馈”。或许百年工运的本质,就藏在这钢笔水与机油渍的化学反应里。

(单位:柳州市城中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