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知之行之 不负梦想 ——读梁启超《无负今日》有感
“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写下《无负今日》,字字句句震撼人心。他呼吁人们“当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从分散走向团结,中国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在革命岁月中汇聚成“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当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青春与梦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绽放出一个个劳动者最美的样子。
传承
时光穿越百年,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些杰出的人,他们或是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又或是呵护生命的医者,他们肩负使命担起时代重任,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九十岁仍坚持站在手术台,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因长期紧握手术刀和止血钳导致弯曲,不方便写字和吃饭,却不影响他手术时灵巧有力。他以“人民健康”为愿望,用实际行动捍卫信仰,始终为理想奋斗。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
在无影灯下半躬身体,认真操作着手中的医疗器械,口罩上方的眼睛凝神紧盯手术创口。在他眼里,生命是一件精美而昂贵的艺术品,必须用心细心去“雕琢”……他是骨科医生刘胜元,无影灯下书写二十余年芳华,获评“柳州好医生”。
选择成为医者,便注定了要以肩膀托起生命的重量。我想起多年前在内科实习的那个夜晚,年轻的我忐忑不安地穿过长廊走进病房。刚开始一切工作正常,到了凌晨时分陆续送来几个危重病人,带教老师忙得顾不上我,她嘱咐我去给一个昏迷病人抽血,然后就去抢救病人了。我在把针管刺进病人血管的时候,昏迷的患者竟条件反射一甩手打到我的身上。而我却根本无法顾及,保持镇定完成了操作。
心怀使命,方能赓续传承。透过百年时光,我看到一个个医学大家和新秀接力走过,目光坚定,脚步铿锵。
初心
“石医生,您还没休息呀!”在两名护士完成夜里的工作及病房巡查回来后,看到石医生还在翻阅患者的病情报告和检查数据,忍不住关切地问道。
“没事,我先把今天的事做完,我年轻扛得住。”石医生开朗地笑着回应。
夜色渐深,他终于得以停下忙碌的脚步,坐在电脑前安静地思考,屏幕的光亮彼时照射到他的身上,一枚党员徽章在洁白的工作服上泛出微光。——这样的夜晚对他而言并不特别,也是属于每个医护人员的日常。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完成手上的工作后他们应该可以休息一会儿。
“神经外科吗?有患者脑出血,请做好接诊准备!”凌晨3时许,随着一辆救护车疾驰驶入医院,听到紧张的鸣笛声,他快速跑至患者身边,在检查确认患者病情后立即采取救治措施。
鲜红的出血点,白色的脑组织,交错相连的神经和血管……医护人员迅速投入这场拯救生命之战,手术持续3个多小时后终于顺利完成,医护人员也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布满人体神经的大脑上动刀,形同鸡蛋壳上的雕刻,让每次手术过程都极为紧张。而石医生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把救死扶伤树立为理想时,就已深知行医的不易。”
希望
“周先生,您说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后来《无负今日》被拍成主题影片,影片中有学生问鲁迅。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时间回到2020年春,寒风里夹杂着雨,突然袭来的一场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紧随一声号令逆行出征,以白衣为甲誓死守护生命,成为新时代“最美白衣战士”。后来一批批医疗队员火线入党,在飘扬的党旗下集聚成坚强的抗疫力量。
一句誓言,一生守护。虽未能奔赴抗疫前线参与奋战,守护在后方医疗阵地的我们也全力做好疫情检测及相关救治工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生命绿色通道保持通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指引着我们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奋进。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学习、进步、成长,转眼间在岗位上工作了10年、20年甚至30年。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思考、沉淀、探索,勇敢奔走,只为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知之行之,则不负梦想。
(作者单位: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