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市职工读书征文选登】齿轮上的中国
现代化的厂房里,老韦拿着一枚零件仔细端详,他的拇指拂过齿轮边缘,感受那细密纹路下涌动的生机和力量。这个动作,他的外祖父在重庆某军工厂做枪支弹药时做过,他的父亲在柳州工程机械厂车间做装载机时做过,如今又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重现。
1932年,重庆某军工厂里,老韦的外祖父还是个青工,跟着工友们一同在车间昏暗的灯光下玩起了拆字游戏:“工人是天”——天字拆开就是“工”与“人”。这个简单的拆字游戏,让车间里的工友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的柳州工程机械厂,老韦的父亲在机器声轰鸣的车间里鏖战。进口设备说明书像天书般横在案头,他带着工友们啃字典、画图纸,硬是把德国机床的“洋密码”译成中国话。当第一枚自主改造的齿轮咬合转动的刹那,父亲在机床前激动不已,哭得像个孩子。
而今,老韦站在智能车间里,触摸屏上的数据流如星河奔涌。他想起工会组织举办的劳模工匠大讲堂上,前来授课的全国劳模说:“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既要当好螺丝钉,更要成为发动机。”这句话像一道光,劈开了他认知的茧房。当他的创新成果让生产效率提升37%时,当徒弟们在“五小”竞赛中捧回金奖时,他更加深刻地懂得了——工匠精神不是固守成规,而是让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完成基因重组。
2024年,在单位的职工书屋里,老韦翻开《中国工人运动史》,看到泛黄的书页间有一张照片——1925年省港大罢工中,工人们举着“劳工神圣”的横幅。他忽然想起外祖父的拆字游戏、父亲的翻译图纸、自己的数控编程,还有刚参加完职工技能大赛的女儿即将创造的未来,这些故事穿越百年时空,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永不停歇的奋斗足迹。漫步柳江边,老韦似乎听见柳江在唱一首永不停歇的歌。这首歌里有铁锤与钢轨的碰撞,有焊花与星光的对话,有我们这个时代雄浑的交响曲——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当所有齿轮咬合成一个完整的圆,那艘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向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