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改赋能创新 共绘"技能强企"新图景——柳南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座谈会侧记

来源: 柳州市总工会  |   发布日期: 2025-06-13 17:30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三周年之际,一场聚焦"技能强企"的深度对话在柳州河西高新区职工之家展开。6月12日,柳南区总工会组织召开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座谈交流会,柳州市工大机械有限公司、柳州天海盟立电器有限公司、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园区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技能人才培育与企业创新发展"主题,共话产改实践、共破发展瓶颈、共谋创新路径。这场带着"工会温度"与"企业痛点"的座谈会,不仅是一次经验分享会,更成为观察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微观窗口。

一、从"经验驱动"到"机制破题":企业产改的生动实践

座谈会上,企业代表的发言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产改实践图谱"。柳州市工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明的分享引发共鸣:"我们将技能提升嵌入企业战略版图,每年生产淡季开展专项培训,每期50名员工参与,课程设置紧扣生产一线——从数控设备操作规范到精密零件加工技巧,从质量缺陷分析到工艺优化思路。这种"淡季充电、旺季用兵"的培训模式,使企业产品合格率大大提升,单批次订单交付周期有效缩短。数据背后,是企业对"技能就是生产力"的深刻认知:当产业工人从"操作执行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跃升便水到渠成。

柳州天海盟立电器有限公司则秉持“人才优先发展,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发展理念,探索出蓝领人才“活水”计划:为大专以上学历、半年以上工龄且有向上发展意愿的一线正式员工,提供了走上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电工、技术员、售后服务工程师、班组长等)的发展通道。这种跨部门的人才流动,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经验的传播,让公司内部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同时,也为公司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实现人企共赢。

这些实践印证着产改的核心意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技能提升"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让工人成长与企业创新形成同频共振。

二、从"共性问题"到"破局思路":产改痛点的深度解码

座谈会上,企业代表们直面问题、直抒己见,将产改推进中的"堵点"摆上了桌面。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坦言:"技能人才流失率年均达18%,核心原因是'成长天花板'与'价值获得感'不足——技术工人晋升通道窄、薪酬增长慢,高技能人才市场溢价能力弱,导致'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恶性循环。"

针对"培训成本高、效果难评估"的痛点,柳南区总工会现场回应:将联合人社部门搭建"企业需求清单—培训机构资源库—技能评价标准"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定制"订单式"培训方案。例如,针对机械加工企业普遍需要的"精密测量技术",将整合柳州市泽业职业培训学校等资源,开发模块化课程包,企业按需"点单",政府补贴"买单",真正实现"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误差"。

这些直面问题的讨论,不仅是对产改深水区矛盾的清醒认知,更凝聚起"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改革共识——产改要破局,必须打通"人才成长通道""价值实现通道""权益保障通道"三条关键路径。

三、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产改赋能的创新展望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一次经验交流,更搭建起"企业—工会—政府"协同创新的桥梁。与会企业一致认为:技能人才既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资源"。柳州市工大机械有限公司的"岗位练兵"经验,柳州天海盟立电器有限公司的蓝领“活水”计划,以及柳州科路测量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留才之困"引发的集体思考,这种跨企业的知识共享与经验复用,正在催生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共振"。

下一步,柳南区总工会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构建"技能人才成长地图",绘制覆盖全区主导产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的技能需求图谱,为企业提供精准引才、育才指引;二是依托柳州市总工会打造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三是完善"技能价值评价体系",开展区域性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增长、职业晋升直接挂钩,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成为企业分配常态。

站在"制造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从"顶层设计"进入"落地深耕"阶段。近年来,柳南区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把产业工人的"成长梦"融入企业发展的"创新梦",才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中,绘就"技能强企、创新赋能"的壮美画卷。

通讯员:陈丽娟